Friday, February 26, 2010

脊髓損傷及腦中風的長期照護

脊髓損傷的長期照護:

脊髓損傷因其往往造成病人重大殘障,容易發生在青壯年,一發生脊髓損傷後,無論在醫療或復健方面,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需要各科醫師及醫事人員之同心協力,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治療成果。
一、復健活動:
至於脊髓損傷患者的復健工作,以儘早運動為原則,透過傾斜床活動、大小便訓練、輪椅訓練、呼吸訓練、日常生活訓練、步行訓練等,期使病人能獨立自主生活。

二、姿勢性低血壓:
脊髓損傷者常在改變姿勢、移位時出現頭暈現象,這是因為靜脈血流回流不良造成血液積留在下肢及交感神經功能障礙造成血管收縮不良,無法及時提高血壓,所造成的姿勢性低血壓。

一發生姿勢性低血壓、頭暈狀態時,應立刻將患者平躺,並將下肢抬高,讓血液回流即可改善。如常發生姿勢性低血壓現象時,可於起床時加穿彈性襪,且在坐起、移位時速度放慢。其次,如有下肢腫脹現象,每次身體躺平時將下肢抬高、並加穿彈性襪亦可改善。

三、小便訓練(膀胱訓練):
在起初病情嚴重時,可用留置尿管,待病情穩定後,應改為間歇性導尿,以減少泌尿道感染、結石等之發生,並使薦髓正常者能較早恢復逼尿肌反射性收縮,使病人日後不需導尿之百分比提高。

膀胱訓練需先決定脊髓損傷後引致何種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並利用尿路動力學、動態排尿功能檢查評估膀胱及尿道的功能。依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或下運動神經元病變之特性予以排尿訓練,必要時可考慮加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以達到自解的目的。

訓練重點包括:一、控制飲水量。二、解尿訓練。三、間歇性導尿。主要目的是要讓脊髓損傷者能夠不需要導尿管就能適時的、規律的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

控制飲水量:
當 膀胱的尿量達 350-400cc 之間時,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縮最能奏效,所以膀胱訓練應先控制飲水量,間接控制尿量,以利膀胱收縮。期望每四小時解尿訓練及導尿之前,膀胱內尿量 可達 350-400cc 。若尿量太少,不易產生反射性收縮,且亦有尿路感染與尿路結石;尿量太多則易脹壞膀胱肌肉,甚至神經。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有 1500-2000cc 以上。

四、大便訓練:
排便訓練目的讓病人達到規律性的排便習慣。排便訓練時段的選擇以早餐後最佳,因 為胃結腸反射在早餐後最強。訓練方式是於餐後半小時開始做腹部按摩,順著大腸的走向由右下而上而左而下施行,十五分鐘後未解可作肛門環狀刺激,無效可給予 甘油球或挖便。若上述方法無效,則於飯前 15-20 分鐘給予 Dulcolax 栓劑,飯後 30 分鐘再配合腹部按摩與肛門刺激。

由於受傷部位不同,排便障礙可分兩種類型。高位損傷者宜於餐前塞肛門瀉劑,飯後以腹部按摩、肛門刺激方式排便,有些人需併服軟便劑。低位損傷者常見便祕,可以指挖方式處理。應鼓勵病人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及飲用足夠水份,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五、皮膚照護與褥瘡:
壓瘡問題必需事先預防、及早發現
不 管是受傷起初階段或日後之追蹤檢查,褥瘡常是重大的併發症,也是患者延長住院或再度入院之主因。一開始就要向病人及家屬強調皮膚照護之重要性,教導擺位、 翻身、撐坐及移動身體減壓之技巧,各種床墊、坐墊也應視情況使用,並應養成每天檢視全身皮膚之習慣,尤其要注意容易受壓部位,如薦部、坐骨粗隆、股大轉子 等處,一旦皮膚出現泛紅,即應避免再壓,如有潰瘍,宜速就醫處理。

六、泌尿系統的維護:
脊髓損傷病人往往以為復健完畢已無問題,而常常疏於尿路系統的照顧,其實尿路系統是脊髓損傷病人的最大剋星,一輩子都應定期檢查。出院後至少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尿液、餘尿量及尿液細菌培養。每半年做一次腎臟攝影、膀胱造影及腎功能檢查,以決定是否需要改變排尿方式。

七、自主神經異常反射:
讓病人坐起以減輕頭部充血現象、除去刺激源
常 發生在第六胸髓以上損傷之患者,一般在受傷三個月後出現,最常見的誘因是膀胱過漲、糞便嵌塞、尿管阻塞等,病人會出現劇汗、頭痛、血壓升高等症狀,一旦發 生,需作緊急處置,將病人扶坐起來,迅速查出並去除誘因,有時需佐以藥物治療。執行容易導致異常反射發作之檢查、手術,宜先預防。

八、痙攣:
病 人在脊髓損傷後,多少都會面臨痙攣的問題。輕微的痙攣可減少肌肉萎縮,防止骨質疏鬆,及幫助站立訓練。嚴重的痙攣會影響日常生活,特別是翻身及移位。平常 除了多做牽張運動以減少痙攣發生外,並應避免尿路感染、結石、便祕、褥瘡、攣縮等不利因素。嚴重者需考慮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神經阻斷注射或開刀治療。

九、異位性骨化:
常在受傷後一個月到四個月間出現,發生率約 16-53% ,多見於髖、膝關節,可以骨頭同位素掃描診斷。有人主張加強關節活動以防止僵硬,嚴重者需考慮開刀清除。

十、脊髓空洞症:
這是受傷後較晚出現的併發症;空洞變化多發生在受傷部位,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在原本正常的部位,出現疼痛或感覺、運動功能變化,可藉磁振造影或電腦掃描診斷,常需開刀解決。

  • 2007-09-07 14:36:26 補充

    十、脊髓空洞症:
    這是受傷後較晚出現的併發症;空洞變化多發生在受傷部位,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在原本正常的部位,出現疼痛或感覺、運動功能變化,可藉磁振造影或電腦掃描診斷,常需開刀解決。

    十一、性功能障礙:
    男 性在脊髓損傷後,常有勃起無力、射精困難之困擾,使得性交與生育發生問題。夫妻應一起發掘變方滿意的模式,除單純的擁抱、愛撫外,陰莖套具、陰莖注射血管 活性藥、真空吸引器都可應用,以達到交媾的目的,人工陰莖當然也可考慮。除少數曾患有嚴重泌尿生殖道感染者外,所有無法射精者,都可利用電激取精術順利取 得精液,再利用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等方式,達成生子之希望。女性在性功能方面之問題較少。

  • 2007-09-07 14:36:35 補充

    十二、心理障礙問題:
    透過復健科、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社工師、家屬共同的合作和鼓勵,恢復病人的自信心與激發病人強烈的復健動機,最終能自我重建。

  • 2007-09-07 14:37:28 補充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對病人本身,其家庭,甚至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損失,無論在醫療或復健方面,面對的問題及困難特別多,需要各科醫師及醫療人員之同心 協力,以及家庭、社會與政府之配合,才能有滿意的成果。損傷並不是失去一切,只要重拾信心,肯定自我,結交朋友,走入人群,面對婚姻,組織家庭,都不是難 成的事。男性病友雖有勃起射精方面的困擾,但有解決之道,而生子也是可能的,人生幸福並不會少於常人。肢體雖然殘障,但心理永不殘障,坐在輪椅上似乎矮一 截,但仍可以做一個行動上的巨人。

  • 2007-09-07 14:37:46 補充

    腦中風的長期照護:

    中風患者的行動不便、手臂無力等中風後遺症,會讓中風病人連穿衣吃飯、洗澡上廁所等生活起居事項都無法親自料理,導致心理健康受二次傷害。

    1. 讓病人臥姿保持正確姿勢。頭及軀幹保持平直而正中位置,在身旁兩側及膝下各放一個枕頭,同時要避免手腕及足踝下垂。

    2. 病人所有關節每天至少幫他做三次被動式運動,要包括彎曲、伸直,外展、內收、外轉、內轉等運動以預防關節攣縮及肌肉的痙攣。

  • 2007-09-07 14:38:16 補充

    3. 教導病人利用健康的一側來帶動患肢。練習由仰臥轉成側臥的姿勢或翻身,並藉一點支柱的幫助學習如何坐起來。

    4. 中風患者在返家後能吃正常飲食時,吃飯時在病人面前放一面鏡子,可以幫助病人看清自己,以知食物是否有放入口中,盡量和家人一起吃飯,因為如此是病人學習回到社會的第一步。

  • 2007-09-07 14:39:06 補充

    5. 病人如超過8小時未排尿,應予導尿,並應預防便秘的發生,以免用力解便引起血壓上升,增加再次腦中風的危險,必要時可用甘油球灌腸或口服輕瀉劑。

    6. 家屬對病人應有耐心並時常給予精神上鼓勵,但亦要避免病人產生依賴心理,日常生活作息若能自行處理的盡量讓病人自己處理,如鼓勵使用健側的手協助進餐、整理儀容、更衣、移動位置等,並尊重病人使他有自尊,應儘早與外界接觸,以預防病人智力上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