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中風復健

按擵、天灸(天然無針)、低周波、氣電等做穴道施治解決問題

或參考

獨家延年益壽袪病養生氣功http://tw.myblog.yahoo.com/tianshin-jengfaa

經常服用下列處方可改善

◎中風後遺症屬中醫“偏枯”“偏風”(半身不遂),“舌瘖範疇。由於瘀血痰濁阻絡所致。可根據症

狀辨證施治。

半身不遂伴高血壓者,有頭痛頭暈,面色潮紅,患側強硬拘攣,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勁。係肝陽

上亢,絡脈瘀阻。治宜平肝潛陽,息風通絡。可選用天麻鈎藤飲或鎮肝息風湯加減。

若半身不遂伴有面色萎黃,體倦神疲,血壓不高或略高,患側肢體緩縱不收,舌質紫黯少苔,脈虛

弱著,屬氣虛血瘀,瘀血阻絡。治宜益氣活血通絡。可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若半身不遂同時拌有舌強語謇,手足軟弱,下肢痿躄不用,舌淡紅少苔,脈沉細者,係肝腎虧虛。治宜滋腎開竅。可選用地黃飲加減。口眼歪斜者合用牽正散

1.香蕉花,桑枝,艾葉各1~2兩,水煎服→預防中風(腦溢血)

2.菖蒲乾品1~1.5錢;或石菖蒲乾品(2錢量30cc)煎服→治癲癇症,中風

3.牛蒡含豐富的飲食纖維(具整腸排毒,防止便祕高血壓,促進血流),當菜炒食、煮

食或煮湯粥服食→治中風及其後遺症

4.小葉冷水草適量,燉冰糖服→治腦血管阻塞性中風,腦溢血

5.金錢薄荷,金線蓮,馬蹄金,黃花蜜菜,臭杏各1兩,水煎服→治腦血意外,腦中

中風後遺症 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半身不遂 穴道施治

百會 後髮際上7寸,約當頭頂正中綫與兩耳尖聯綫之交點。

風池 頸後枕骨下,與乳突下緣相平,大筋外側凹陷處。

涌泉 足底(不包括腳趾)前、中1/3交界處,當第三趾跖關節後方,踡足時呈凹陷處。

華佗夾脊 第七頸椎棘突下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開5分處,計17對,左右共34穴。

新識(新設) 第三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池穴直下1.5寸。

阿是穴

上肢癱取

肩三針 肩髃。肩前:腋前皺璧頭上1寸。肩後:腋後皺璧頭上1.5寸。

抬肩 肩峯前下1.5寸。

天井 尺骨鷹嘴(肘尖)上方,屈肘時呈凹陷處。

曲池 由肘成90°,肘橫紋橈側頭稍外方。

鷹下 鷹嘴下3寸,尺、橈骨之間。

少海 屈肘,肘橫紋反側端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手三里 在曲池穴下2寸。

臂中 伸臂仰掌,肘橫紋與腕橫紋聯綫中點,兩骨中間。

內關 伸臂仰掌,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

外關 腕背橫紋上2寸兩骨之間。

養老 屈肘,掌心對胸,尺骨小頭橈側緣上2分,骨縫中。

神門 仰掌,腕橫紋尺側端稍上方凹陷處。

合谷 拇、食兩指張開,以另手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邊上,拇指尖到達之處;亦即第一、二掌骨

空空空結合部與虎口邊緣聯線之中點,稍偏食指側。

勞宮 屈指握掌,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在三、四掌骨之間)。

後谿 輕握拳,第五掌骨小頭後方掌橫紋頭。

十宣 兩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約一分許。

下肢癱取

賢脊 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旁開5分。

環跳 股骨大轉子的後方,併攏兩足直立時出現的凹陷處。

風市 大腿外側,直立,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

殷門 承扶穴委中穴聯綫中點上1.5寸處。

邁步 髀關穴下2.5寸。

伏免 髕骨外上緣直上6寸處。

健膝 屈膝,髕骨上3寸。

委中 膕橫紋中央。

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橫指處。

陽陵泉 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處。

陰陵泉 屈膝,脛骨內髁下緣凹陷處,與脛骨粗隆平齊。

承山 用力伸足,在小腿後面正中出現「人」字形的凹陷處,即是本穴。如「人」字不顯,可從委

空空空中穴與崑崙穴聯綫的中點取之。

三陰交 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稍後。

懸鐘(絕骨) 外踝尖直上3寸,腓骨後緣。

崑崙 外踝尖與跟腱聯綫的中點。

太谿 內踝尖與跟腱聯綫的中點。

解谿 踝關節前橫紋上,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

太冲 足背第一、二趾縫間上1.5寸處,即第一、二跖骨接合部之前凹陷處。

口角歪斜語言障礙取

地倉 平口角外側旁開四分處。

安眠1 翳風與翳明穴聯綫中點。

牽正穴 耳垂前5分~1寸。

廉泉 喉結上方凹陷處。

金津、玉液 舌系帶兩側靜脈上,卷舌取之(左名金津,右名玉液)

啞穴 頸前二穴:位於人迎穴與水突穴之間,稍向外斜2分許,有動脈搏動處;頸後二穴:位於風空空空池穴上4分處。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中風後的復健與生活

文/復健部 張欽凱 醫師

“中風”多年來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總是佔據了前三名的位置。不過隨著醫療水準的進步,中風的死亡率也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固然是一個令人振奮鼓舞的好 消息。但另一方面,因為中風所留下來的各種後遺症,諸如半身不遂,吞嚥困難,失語症,疼痛,感覺異常,甚至是憂鬱症等等,都造成了病患本身和家屬或照護者 身心方面非常大的負擔,使得他們的生活品質嚴重下降。也因此,中風後的復健在現今的醫療中,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什麼是中風後的復健?相信很多人心目中第一個浮現的景象就是﹕病患在他人的幫忙或監督下,拿著一支拐杖或是穿著鐵鞋,在走廊上慢慢地、不停地來回練習行 走。難道這樣就是所謂的復健嗎?當然不是!一個周全的復健計劃是必須根據每一位病患所面臨各種不同的情況,經過評估所量身定作而成的。中風後的復健除了最 為大眾所熟知的物理治療外,還包括了職能治療,語言與吞嚥治療,心智復健,娛樂與音樂治療等等。是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這些林林總總的治療呢?當然也非如 此!復健計劃的制定,主要取決於幾個方面:

一、中風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例如小腦中風的病人會出現協調不良與平衡障礙,但肢體偏癱的情形則不明顯。所以在復健計劃上就要特別加強平衡與協調訓練,行走 時可用四輪的助行器作為輔助。這與大腦中風引發半側偏癱的訓練,以促進患側的動作並增加肌力為主,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又例如在腦幹型中風病人所引起的吞嚥 障礙,其吞嚥反射多半會延長甚至消失。因此在吞嚥治療時所著重的就是誘發吞嚥反射,這也與大腦中風病患所做的吞嚥訓練不同。

二、病人是否有其它的疾病,例如心臟衰竭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因為上述病人的心肺耐力較差,從事運動治療時就應該特別注意此類病人是否有出現心律不整, 血氧濃度下降的情形。當然,在制定這些病人的復健計劃時,就必須更加小心謹慎。

三、病人的心智狀態與精神狀況。中風後的病人常常出現譫妄的情形,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日夜顛倒。此外絕大多數病患也會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態,缺乏主動復 健的意願。這些都會大大的影響各項復健治療的成效。在擬定復健計劃時,一定要將上述情況納入考量,並且儘早提出解決的對策。而心智功能的評估與心理諮商復 健不但可以提供醫療團隊正確、適當的資訊,更可以防止病人情況惡化。
四、病前的功能狀態。如果病患已經反覆中風好幾次且出現肢體攣,或是被診斷有失智症。在制定復健計劃時就應該把目標降低,以延緩功能退化速度加劇為最高的考量。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中風後的復健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一.物理治療。這也是最為大家所熟悉的部份。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的指導與協助之下,中風病人得以安全地從事各項運動。從最基本的關節運動、轉位、翻身到步 行、爬樓梯及肌力訓練,病人依據醫療團隊所擬定的計劃,一點一滴,循序漸進地獲得進步。物理治療師還會運用專業的技巧與手法,誘發病人患側的自主運動。此 外,針對中風後所引起的疼痛或是感覺異常,各項電療的儀器如干擾波、經皮電刺激等等,更是解決這些惱人症狀的一大利器。現在的醫學研究更是已經證實:中風 後的復健計劃越早開始,對於病人的功能恢復與預後幫助越大﹗因此,物理治療的提早介入將是未來的趨勢﹗

二.職能治療。顧名思義,職能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各種日常生活功能,從事一系列有效的評估與訓練。舉凡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例如吃飯、洗澡、穿衣服、走路、 轉位,到較為複雜的功能如洗衣、作菜、服藥、打掃環境或是處理財物等等,都在職能治療的服務範圍。與物理治療不同的是:職能治療更著重在實際日常功能的訓 練,例如教導右側偏癱的中風患者如何用左手拿筷子吃飯,穿衣服甚至寫字,以及使用較為省力方便的行走步態。此外,對於輔具﹙例如一般輪椅、電動輪椅、四腳 柺杖、助行器﹚的評估與運用,及副木﹙例如中風病患常用的垂足板,或是手部的固定副木﹚的製作,也都是職能治療師擅長的領域。透過職能治療,中風患者的生 活品質將可得到顯著的提昇。

三.語言與吞嚥治療。中風的病患大多會產生吞嚥困難的情形。在急性期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絕大多數的病患都會被放置鼻 胃管。但當病情穩定之後,鼻胃管的移除可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了。這個時候,透過適當的吞嚥評估與治療,可以使得病人免於 遭受長期放置鼻胃管的痛苦。吞嚥訓練是透過治療師以一對一的 方式,教導病患各種直接或是間接的吞嚥技巧來改善吞嚥困難的 情形,達成安全經口進食的終極目標。此外,許多左腦中風的病 患也同時伴隨有失語症的情形。病患在語言的理解力、流暢度與 覆誦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造成他們與家屬或是照護者溝通 上的困難。輕則影響患者的復健動機與意願,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憂鬱症。透過專業的語言評估與治療,使失語症患者在反覆的訓練中,重建理解力與說話的構音能力,並且使用溝通板之類的輔助器材,改善與他人的溝通能力。

由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中風後的復健,應該有了一定的瞭解。所謂“醫學為人類增添壽命,復健為壽命增添歲月”。中風後的復健,正是透過上述的各種治 療,一步一步的幫助病患恢復以往的生活功能,降低對他人的依賴與照護,重建個人的尊嚴與價值。目前國內對於中風後的各項復健治療,在經驗及技術上都已臻成 熟,病患及家屬更應善加把握復健的黃金時期,請教復健專科醫師與各醫療團隊並擬定完善的訓練計劃,共同努力!

血管性憂鬱症

一般人認為憂鬱症的原因是人們無法調適週遭環境之壓力而引起,所以只從心理、社會的方面來揣測憂鬱症之病因,殊不知憂鬱症的病因甚多,常見的有內因性憂鬱症, 其病因來自於腦部血清素或新腎上腺素缺乏所引起;藥物引起之憂鬱症,服用一些高血壓藥、抗癌藥及類固醇等藥均可能產生憂鬱症;荷爾蒙異常所引起之憂鬱症,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常合併憂鬱症,而在經前及停經後之婦女也常有憂鬱症;腦部受傷、中風(腦血管栓塞或出血)或腦瘤也可能引起憂鬱症。另外一般人甚至很多專業人士均認為心臟血管的毛病所導致腦血管的損傷(腦血管栓塞或出血)只會引起中風或血管性痴呆症,其實現在一些美國的精神科研究學者已發現腦血管的損傷也可能引起憂鬱症,因而發明了新的名詞“血管性憂鬱症”(Subcortical Ischemic Depression; known as Vascular Depression)。

學者之所以會特別注意血管性憂鬱症是觀察到四種狀況:

1.在高血壓、糖尿病及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常好發憂鬱症。
2.高比率之中風病人罹患憂鬱症。
3.在晚發性的憂鬱症病人,其腦部造影常呈現小血管的損傷。
4.這種因腦血管損傷所引起之憂鬱症病人較缺少憂鬱症的家族史。

血管性憂鬱症依據臨床症狀所做的診斷除具備一般憂鬱症之診斷外(例如:憂鬱情緒、對週遭事物缺乏興趣、食慾及睡眠之影響、思考貧乏、精神運動遲滯、悲觀、負面思考、絕望、無助、愧疚及自殺之思想等),另外其第一次發作的年齡大於或等於60歲且有一些心血管的疾病(例如:高血壓、血管之粥狀硬化、曾有暫時腦缺血之發作或開過心血管之手術等)。在核磁共振(MRI)之頭部造影中,血管性憂鬱症的病人會呈現深層白質及皮質下灰質之強度較高,顯示曾有腦血管之損傷。研究顯示血管性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之症狀不同處在於它有較多之認知障礙、較多之精神運動遲滯、較少焦躁不安、較少愧疚感、較缺乏病識感、較無憂鬱症之家族史及較多功能之異常等。

腦中風後所發生的憂鬱症也是血管性憂鬱症的一種,在腦中風後第6到第24個月中,罹患憂鬱症的比例顯著增加,如沒給予抗鬱劑之藥物治療,則這種憂鬱症可持續8到9個月。這種憂鬱症的原因因中風後之時間而有差異,在剛中風時,憂鬱症的原因有左前腦之損傷、單獨居住及進食困難;在中風12個月到2年期間,憂鬱症的原因是除了家人外少與外界接觸;中風3年後之憂鬱症原因則為腦部之萎縮。中風的病人如有5種或5種以上之憂鬱症狀,則比一般中風而無憂鬱症的病人多出70%之死亡率。腦中風所發生之憂鬱症在性別的差異上女性比男性多出2倍。

血管性憂鬱症的成因是因為腦血管之損傷而破壞腦部前額葉系統(尤其是左額葉)所導致。血管性憂鬱症的療程會有較多住院之比率,較多譫妄、對單獨一種抗鬱劑之治療較無效及預後較一般憂鬱症差。

本文特別介紹血管性憂鬱症的目的在於提醒一般社會大眾或醫療專業人士特別注意心臟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之憂鬱症,其憂鬱之原因不只來自其心理、社會之問題,也可能來自於其所服用之藥物或腦血管損傷所引起。所以心臟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需與醫師密切配合,長期規則服用心血管之藥物,以減少腦血管之損傷。雖然憂鬱症不會馬上引發嚴重之身體疾病,但憂鬱症會引起食慾及睡眠問題,也會影響服藥之順從性,尤其自殺的可能性不可不察,所以需要轉介精神科給予其積極之治療。


Ref: http://www.csh.org.tw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食物與復健

一般情況下,中風患者飲食仍維持一日三餐,早餐應於六、七點;中餐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晚餐在晚上六、七點最佳,每餐間隔五小時左右,如果晚餐和第三天的早餐相隔十二小時以上,則有礙於體內生理代謝,導致胃黏膜分泌細胞的衰退,並降低胃酸和明蛋白酉每的分泌。



  部分中風患者的牙齒咀嚼功能較差,消化能力不僅,可採少量多餐,每日進食四餐。每餐進食以微飽即可,但早餐應較為豐富,以配合白天活動的體力消耗,午飯要吃飽,晚飯不要吃太多,以幫助休息狀態下的消化功能。

   

中風患者應多吃蔬菜、水和和豆類,少吃動動脂肪,在選擇一般食物時,要注意葷素的搭配,飲食中則提倡高蛋白飲食,豆製品、瘦肉、蛋白和穀類等,可預防因 長期低蛋白飲食造成的記憶力衰退、無力、貧血等。另外,應多吃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隱低血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一般的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葵花籽 油、芝麻油菜,並應少吃動物內臟如心、腸、腦以及蛋黃、烏魚子等高膽固醇食物。中風的人還應少吃甜食,減少糖分的攝取,因為糖可轉變為肪,儲存體內,促使 動脈硬化,如果有效節制糖類食品,有助於中風後,病體的恢復和預防其他疾病發生。



適當選擇食物



  十於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應要多吃降低血脂和血壓的食物,包括豆類、蔬菜和瓜果類等。



1.豆類方面,豆腐是一種高蛋白的食物,所含脂肪植物性,可降低血脂和預防動脈硬化,適合肥胖和高脂血症的患者。



2. 蔬菜類:豆芽菜含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可降低血脂、治療高血壓;馬鈴薯含糖和蛋白質,可提供較多營養物質,產生較低熱能,可避免過多能量的儲 存,具減肥效果;大蒜可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和腦血栓形成;芹菜可降低血壓、血脂和軟化血管作用;白蘿蔔可活血化瘀、消食利尿、清熱解毒;紅蘿蔔具高 營養價值和菜理作用,可降血壓血脂;海帶有軟堅散結、利水降壓效果,可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和動脈硬化。


3.瓜果類:南瓜營養豐富, 某些成分具促進入體胰島素的分泌,可增加肝腎細胞再生能力,降低血糖、血脂、血壓;黃瓜中具有丙醇二酸,可抑制糖類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和降低膽固醇;橘子可 裱風散結、清肺理氣,促進胃腸消化,除了降血壓、降血脂,還可預防血管破裂 ;蘋果可潤肺祛痰,可降血壓、血脂;梨子可利尿解毒、潤躁止渴;山渣含大量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具活血化瘀、消食健胃、增進食慾和降血脂、血壓作用,可預 防動脈硬化。



4.其他:魚可隱低人體的膽固醇和甘油脂含醒,降低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防止動脈硬化;雞蛋中的蛋白含有 硒元素,蛋白質是一種優質蛋白質,可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食用醋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消滅菌,清血管壁的膽固醇,有效。防止動脈硬化發生,長期吃醋又 可防止高血壓的發生。

  

對於體形消廋,善動易怒的患者,宜多吃蔬菜、水果、穀豆等清淡食物和奶蛋食品,少吃牛、羊、無鱗魚、海鮮和辛辣 食品;體質胖,嗜睡慵貝的懶的患者也是以蔬菜、水果和榖豆為主,少吃肥肉、奶類、油類食品;面白怕冷的患者以適魚、雞、豬肉、蛋為宜,少吃冷葷和冷飲,多 吃高蛋白食物。

康復期間的飲食

  對於中風患者而言,康復期可常用健腦益智類的食物,如豬腦、葡萄、菠蘿、荔枝、龍眼、 百合、核桃、山藥、黑木耳、黑芝麻、烏賊和茶,增智類食物的營養可增強記憶力和開發知能。中醫認為,採用增智類食物可增強思維和記憶力,而智能的產生和保 持,與各臟腑的功能相關,神、魂、魄、意、志的思維能力表現,均苗1五臟所至,因此益智食物的保健作用在注重對各臟腑的調攝,其中心臟、腎臟、脾臟最應注 意。



  通過增智類飲食,便可養心血、開心竅、補脾氣、益腎氣、滋腎陰,從而健腦、醒神、不迷、不忌。

中風患者的藥用食物



1.蔥:具活血、發散、裱寒功能,可促進食慾、振奮神經,促進血液循環。


2.羊肉:含豐富蛋白質、鈣質、鐵質,對中風患者十分營養。


3.海帶菠菜湯:可促進腦血管病患的康復。


4.豬皮紅棗羹:可治療出血症。


5.黑芝麻粥:可促進人體代謝、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醉、消除血管壁沉積的膽固醇,改善動脈硬化和高血壓。


6藥粥治療中風遺症


   藥粥是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的作用,藥借粥力,粥助藥威。相輔相成。專家指出,天麻豬腦粥對於腦血管意外所產生的半身不遂、高血壓病、動脈硬 化等,可達袪頭風,鎮靜鎮痛的功效,呈要是以天麻、豬腦和粳米,洗淨後加清水適量,先以旺 燒開,再以文火熬煮成稀粥,每日晨起溫服一次。



  另外枸杞半腎粥對於患有中風後遺症者,有益氣、補虛、通脈的作用,主要以枸杞子、針腎、羊肉、粳米加上蔥萬五香粉為原料,先將羊監、羊肉洗淨切片,與枸杞子併入佐料煮二十分鐘,再將洗淨的粳米入鍋,熬煮成稀粥,每日晨起坐,早餐服用。

喝茶治中風

  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兒茶素,保進人體新陳代謝。茶葉中的咖啡鹼、茶鹼,可興奮大腦皮層和呼吸、循環中樞作用,又可振奮精神、增強記憶、消除疲勞,降低血脂濃度,尤其飲用幾綠茶最益於腦血管患者。



   茶葉同時具有促進胃腸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消食健胃、增進食慾、消食健胃、幫助消化的功能,可協助中風患者增強消化;對於體質較弱的中風病患,可調速 體內血液的酸鹼平衡,補充機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表,因為茶葉中含有銅、氟、鎂、鋁、鉬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藥理功能,可提高抗病能力。

   但是對於患有貧血、尿道結石、潰瘍病、肝臟疾病、便秘、營養不良、神經衰弱的中風病患,則不宜飲茶。因為茶葉含有鞣酸,會使患者得不到足夠的鐵而對貧血者 有害;鞣酸並會促使便祕;茶的草酸則會和尿中的鈣質成為結石,加重結石者病情;茶中的咖啡鹼有捐肝臟組織;茶葉的分解脂肪和興奮神經中樞作用也不適神經衰 弱者。



  若是中風病患服用阿司匹靈或含鐵劑的補血藥、安眠藥、麻黃素等,均不宜飲茶;患者睡前飯後也不要喝茶。



  最近有研究指出,茶葉中提煉出一棕色粉末的茶色素,可防治老年人動脈硬化,口服後有百分之八十的療效。雖然飲茶對中風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但專家仍然建議;不喝隔夜荼、濃茶、不用茶送服藥物,泡茶時不宜用高溫沸水,飲茶宜淡不宜濃,才不會有反效果。



高蛋白飲食預防中風



   根據研究,血漿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較高時,有預防中風的作用。高蛋白預防中風的原理,可能是直接通過神經中樞調整而降低血壓,增加鈉鹽從尿中排出,以 及通過改善血管壁的彈性和通透性來完成,因此,高蛋白飲食對腦血管具有保護作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豬瘦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牛奶、豆製 品,儘管高蛋白飲食有利於腦血管預防,但仍要和其他的治療法配合。



飲食調理利於中風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引起腦中風的 主要原因,在日常飲食中,如果適切調理,增加或限制某些營養、食牧,則可預防中風。飲食原則中,營養素的組成必須平衡,即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 質和水的營養缺一不可;糖分不要過多,脂肪適當攝取,蛋白質、維生素應豐富,鹽分應限制。總之,由於個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應做不同的調整,如果覺得 自己有中風傾向,可多吃芹菜、山楂、香蕉、海帶、芝麻、大棗、豆類、食醋,每日飲適量綠茶或茉莉花茶,膳食以清淡為主,長期持續,則可防高血壓、動脈硬 化,達到食療預防中風的目的
.橘皮飲:橘皮晾乾後以開水泡,可防止腦血管病。



藥粥治療中風遺症



  藥粥是將藥物 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的作用,藥借粥力,粥助藥威。相輔相成。專家指出,天麻豬腦粥對於腦血管意外所產生的半身不遂、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可達袪頭 風,鎮靜鎮痛的功效,呈要是以天麻、豬腦和粳米,洗淨後加清水適量,先以旺 燒開,再以文火熬煮成稀粥,每日晨起溫服一次。



  另外枸杞半腎粥對於患有中風後遺症者,有益氣、補虛、通脈的作用,主要以枸杞子、針腎、羊肉、粳米加上蔥萬五香粉為原料,先將羊監、羊肉洗淨切片,與枸杞子併入佐料煮二十分鐘,再將洗淨的粳米入鍋,熬煮成稀粥,每日晨起坐,早餐服用。



喝茶治中風



  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兒茶素,保進人體新陳代謝。茶葉中的咖啡鹼、茶鹼,可興奮大腦皮層和呼吸、循環中樞作用,又可振奮精神、增強記憶、消除疲勞,降低血脂濃度,尤其飲用幾綠茶最益於腦血管患者。



   茶葉同時具有促進胃腸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消食健胃、增進食慾、消食健胃、幫助消化的功能,可協助中風患者增強消化;對於體質較弱的中風病患,可調速 體內血液的酸鹼平衡,補充機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表,因為茶葉中含有銅、氟、鎂、鋁、鉬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藥理功能,可提高抗病能力。



   但是對於患有貧血、尿道結石、潰瘍病、肝臟疾病、便秘、營養不良、神經衰弱的中風病患,則不宜飲茶。因為茶葉含有鞣酸,會使患者得不到足夠的鐵而對貧血者 有害;鞣酸並會促使便祕;茶的草酸則會和尿中的鈣質成為結石,加重結石者病情;茶中的咖啡鹼有捐肝臟組織;茶葉的分解脂肪和興奮神經中樞作用也不適神經衰 弱者。



  若是中風病患服用阿司匹靈或含鐵劑的補血藥、安眠藥、麻黃素等,均不宜飲茶;患者睡前飯後也不要喝茶。

  最近有研究指出,茶葉中提煉出一棕色粉末的茶色素,可防治老年人動脈硬化,口服後有百分之八十的療效。雖然飲茶對中風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但專家仍然建議;不喝隔夜荼、濃茶、不用茶送服藥物,泡茶時不宜用高溫沸水,飲茶宜淡不宜濃,才不會有反效果。



高蛋白飲食預防中風



   根據研究,血漿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較高時,有預防中風的作用。高蛋白預防中風的原理,可能是直接通過神經中樞調整而降低血壓,增加鈉鹽從尿中排出,以 及通過改善血管壁的彈性和通透性來完成,因此,高蛋白飲食對腦血管具有保護作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豬瘦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牛奶、豆製 品,儘管高蛋白飲食有利於腦血管預防,但仍要和其他的治療法配合。



飲食調理利於中風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引起腦中風的 主要原因,在日常飲食中,如果適切調理,增加或限制某些營養、食牧,則可預防中風。飲食原則中,營養素的組成必須平衡,即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 質和水的營養缺一不可;糖分不要過多,脂肪適當攝取,蛋白質、維生素應豐富,鹽分應限制。總之,由於個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不一,應做不同的調整,如果覺得 自己有中風傾向,可多吃芹菜、山楂、香蕉、海帶、芝麻、大棗、豆類、食醋,每日飲適量綠茶或茉莉花茶,膳食以清淡為主,長期持續,則可防高血壓、動脈硬 化,達到食療預防中風的目的。

復健治療的內容:

1. 用來促進中風患者功能復原及社會復原的治療活動 ,包括技巧訓練、示範、提供練習的機會、對於技巧的表現 提供回饋、治療性運動、儀器治療、輔助器具的處方及 使用訓練、教育、以及諮商。

2. 有時也需要藥物及手術治療

3. 這些治療活動需要共同評估、計劃擬定、協調性的治療、治療團隊與病患及家屬間的溝通。

4. 中風患者最常用且最重要的治療活動為運動治療。目前有數種不同型態及種類的運動 法。

5. 傳統的運動治療包括擺位、主動及被動關節活動 運動(ROM exercise)、以及漸進性阻力運動
(progressive resistive exercise)。有時候也會運用耐力訓練(包含有氧體適能訓練)。

6. 標準復健治療的最主要核心包括自我照顧、移動 能力、 日常生活的器具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功能訓練。當患者能 夠以單手獨立完成個人照顧技巧,或是運用偏癱的下肢 學習走路時,便進行代償式的功能訓練。

7. 鼓勵患肢應用殘存的能力,發展新技巧以完成原有的目 的,或進行日常事務,例如移位及步行。

8. 行為方式(behavioral approach)是相對較新發展的方法,包含kinesthetic或位置感覺的生物回饋,以及強迫使用(forced-use)的運動 。

9. 肌電感應生物回饋科技將身體的內部活動轉化為外顯 的信號(例如聽覺和視覺的訊號),讓患者感受到自己 的肌肉活動(或沒有活動),以協助患者調整隨意動 作 的控制。

10. 生物回饋治療被認為是協助標準運動 治療的輔助性治療。

11. 復健治療的潛在效果是克服偏癱肢體的「學習性 不使用(learned non-use)」。

12. 中風患者的有些失能現象是由於沒有去使用偏癱的肢體。而不是由於肢體本身的無力。所以在進行治療的時候,盡量去使用偏癱的肢體,並且用促進技術加以啟發。

13. 這種現象暗示著如果限制健康肢體的動作,而強迫使用偏癱的肢體,可能甚至對於患者會有所助益。目前已經有動 物及人體實驗證實這種理論。

14. 對於無法隨意控制的肌肉進行電刺激,可以促進它們的動 作、代償所缺乏的說隨意動作。

不放棄復健 中風患者站起來


「中風後,我無法自理生活,患了重度憂鬱症,甚至數度自殘…」,曾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管暉吉,昨天行走自如,證明中風患者只要把握復健的黃金期,還有站起來走路的機會。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醫師韓德生指出,中風病人常見的後遺症包括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行走困難、無法正常言語,特別是在慢性期出現肌肉痙攣及張力增加,造成肢體變形。尤其天冷時,更會出現痙攣性疼痛,嚴重者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

管暉吉提醒其他病友,遵照醫師所訂復健計畫,每天至少做20分鐘伸展運動,即使是簡單拉筋及關節活動,可避免痙攣更加嚴重,也有助恢復。

管暉吉說,兩年前他在公司的訓練活動中,意外造成右頸椎動脈剝離,半身麻痺,卻因接受血管栓塞治療,導致腦幹點狀出血,從此左半邊軀體癱瘓,身心深受打擊,他併發重度憂鬱症,曾用刀和玻璃割腕和刺胸,企圖了結殘生。

所幸,管暉吉並沒有死,他的太太則拿著家庭合照,勸他接受生病的事實。轉念後,他按時接受物理和藥物治療,從左手臂無法伸直,左腳只能用拖 行,需要看護攙扶,慢慢地,從拿三腳拐杖,到使用單隻拐杖,再甩掉任何助行器,而抗憂鬱藥物也由每天10幾顆到只剩1顆半,證實只要努力復健,終有站起來 的一天。

韓德生強調,中風急性期後1年內,是復健黃金時期,對於患者常見的肌肉攣縮問題,如今已有肉毒桿菌素注射及口服藥物幫助改善,配合居家穿戴副木,都可讓病患加速復健,病友切勿灰心喪志。

音樂加速中風復健

(法新社巴黎二十日電) 根據今天公佈的研究,中風患者每天來一劑喜歡的流行樂、古典樂或爵士樂,有助加速復健的速度。

芬蘭的中風病患每天聽數小時音樂時,口語記憶與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比未接受音樂刺激、或僅聽人讀故事的病患有顯著改善。

聽音樂的患者,憂鬱的狀況也比兩個對照組少。

赫爾辛基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沙卡莫告訴法新社,中風三個月後,聽音樂的患者口語記憶改善六成,聽讀書的患者提高一成八,未接受上述刺激者,提升兩成九。

這份刊登在牛津大學出版物「腦部」期刊的研究也指出,患者在六個月後依舊維持這種差異。

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音樂的益處,以及音樂治療對自閉症、精神分裂症與失憶等疾病的幫助,沙卡莫的發現進一步支持了過去的研究。

但這是首度研究證實,光是音樂就能對中風等腦部受傷的患者有正面影響。

冷熱刺激手指, 中風復健效果好


成功大學副教授蕭富仁研究發現,手部溫度刺激能在短時間內加速中風病人的功能恢復,而且手部溫度刺激,會比觸覺或震動刺激活化更多的大腦區域。這篇論文獲選美國心臟學會十大頂尖論文後,他正致力於冷熱刺激器研發,希望能夠量產造福中風病患。

蕭富仁的第一個臨床研究,有四十六位急性中風病人參與,其中廿九位病人完成研究,十四位控制組病人被安排在正常復健治療,實驗組則接受正常治療與溫度刺激實驗;溫度刺激裝置利用一般熱敷包或冷敷包,覆蓋在手掌與手腕部分。

他指出,以冷熱交叉刺激病患,每次熱刺激十五秒,反覆十次後,再以冷刺激卅秒,一樣反覆十次,熱冷熱冷進行廿到卅分鐘,療程每個星期五次,持續六個星期。

實驗之後,以巴氏量表、功能評鑑量表、患側邊手腕伸展與彎曲角度、握力強度、肌肉張力、測量體感覺,四星期之後,控制組與實驗組就有兩倍差異,六星期之後,差異度拉得更開。

他提到,八十五%中風病人,復健在中風三個月內其恢復效果最好,中風六個月後病人則很難回天。

蕭富仁實驗中,有廿九名急性中風(中風兩星期內)患者全程參與,實驗時,溫度刺激用的是一般熱敷包、冷敷包,刺激區域在手掌與手腕部分,但均外覆毛巾,以免 肌膚受傷。實驗共六週,每天冷、熱刺激約二、三十分鐘,一週五次,經巴氏量表、功能評鑑量表、肌肉張力、握力強度均明顯提升,一位參與實驗的病患,下垂的 手最初只能微幅抬起,六週後竟可舉過頭部。

http://videoportal.aol.tw/video-detail/-/3011810989